一直以來,社交軟件、各類論壇等平臺成為非法代理維權、“反催收”組織的主要獲客來源。
網絡上“逾期修復”、“停息掛賬”等反催收教程比比皆是。
在監管多方合力打擊下,這些非法產業有所收斂,而如今,他們又找到了新“戰場”。
▲▲▲
近日小編發現,在手機的應用商店里,搜索相關關鍵詞,會出現類似反催收的APP。
這些APP都由專門公司運營,名義上打著律所、法務咨詢、援助中心的旗號提供“逾期上岸方案咨詢”、“1對1法務逾期難題”等服務。
相比此前隱匿于社交軟件、短視頻平臺,利用正規的應用商店APP獲客,顯得更加專業、正規,更容易取得欠款人信任。
但這種反催收的行為本質是換湯不換藥,不僅擾亂正常的金融秩序,還會讓債務人被二次收割。
1. 高額的費用
收取高額費用,究竟是幫你債務優化,還是增加壓力?
而且這種機構詐騙行為居多,交了錢也不一定辦成事,往往導致最后雪上加霜,且維權無門。
2. 法律后果嚴重
反催收的套路通常是鉆法律的空子,濫用金融監管政策的合理規則,偽造虛假材料,對金融機構惡意投訴。
這種行為不僅導致個人信用的進一步惡化,嚴重可能造成犯罪。
3. 個人信息泄露
非法組織提供“反催收服務”期間,會要求欠款人提供身份證、銀行卡、聯系方式、家庭住址等詳細的個人隱私信息。
這類信息很可能被不法分子用于詐騙、洗錢、非法集資等違法犯罪活動,甚至在借款人不知情的情況下辦理網絡借貸,
欠款人最終將面臨遭受詐騙、資金損失、法律訴訟等風險。
去年開始,全國等多地銀保監局聯合當地公安廳、市場監督管理局、地方金融監管局先后發布聯合打擊非法代理維權活動。
2022年8月,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了《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消費金融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投訴問題整治的通知》,
要求加強消費者教育和風險提示、嚴厲打擊非法代理黑產、落實屬地監管責任,嚴肅查處以征信修復、洗白、代理等名義行騙,
嚴重擾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大局的不法分子。
2023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正式實施,為反催收戴上了法律的枷鎖。另外,反催收也是金融機構的重點打擊對象。
馬上消費金融牽頭成立了AIF聯盟,通過及時同步對金融黑產的打法套路、問題客戶的預警防范信息等,
不定期組織研討對金融領域黑產現狀和應對策略,形成打擊合力。
▲▲▲
訴求合理的客戶,根本無需通過“反催收”、“代理維權”組織,自己直接與金融機構溝通即可;
而惡意逃廢債、訴求無理的客戶,即便是通過金融代理維權的方式處理,也不會輕易達成目的,更有甚者,還可能付出更大的代價。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樹立量入為出的理性消費觀念,做好個人及家庭財務統籌,防止過度消費;
同時,牢記還款日及還款金額,及時足額還款,避免征信受損;
不貪一時小利,不輕信廣告宣傳,嚴厲抵制反催收黑產,保護個人征信及財產不受損失。